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式人生》怎么达成百亿富翁_中国式百万富翁,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亿万富翁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如何才能成为亿万富翁
问题一:怎么才能成为亿万富翁“理财一定要先有目标”。有了目标后,才有理财动力。你的理财目标是什么?一栋房子、一辆车子,还是100万呢?100万不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过来人常说人生中第一个100万比200万还要难存。第一个100万,将是通往未来的财富基石。
年轻时代正处事业发展时期,许多人薪水不少却总是存不下来,问题都出在无法节制欲望,且未养成储蓄的习惯。我们认为:“存钱第一,再谈投资”。要如何才能存到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呢?
美国市场上正畅销一本名为《成为百万富翁的八个步骤》的新书,该书作者查理斯??卡尔森通过对美国170名百万富翁进行系统地访问、调查,从他们的致富经验中,归纳出了要想成为拥有七位数身价的百万富翁的八个行动步骤:
第一步,现在就开始投资。没钱投资怎么办?卡尔森建议投资者强迫自己立即将收入的10-25%用于投资;没时间投资怎么办?那就立即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把精力花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上;担心股价太高怎么办?别忘了股价永远会有新高。
第二步,制订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为小孩准备好大学学费、买新房子或是50岁以前攒足退休费。总之,任何目标都可以,但必须要定个目标,全力去完成。
第三步,把钱花在买股票或股票基金上。美国人认为买股票能致富,买***公债只能保住财富。百万富翁的共同经验是:别相信那些黄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儿,把心放在股票上,这才是建立财富的开始。从长期趋势来看,股票年均报酬率是11%、***公债则略高于5%。
第四步,不要眼高手低。百万富翁并不是因为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而致富,他们投资的是一般的绩优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资,投资必须成为习惯,成为每个月的“功课”。不论投资金额多少,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资,就足以使你的财富超越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因为他们平常只想到消费,到老才想到投资。
第六步,买了股票要长期持有。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百万富翁买股票至少要持有五年以上。股票频繁买进卖出,不仅冒险,还得付交易费、券商佣金等。这样交易越多反而不会使你致富,只会令交易商致富。
第七步,把税务局当作投资伙伴。厌恶税务局的思想并不可取,只有把它当成自己的投资伙伴,并随时注意新的税务规定,善于利用免税规定进行正当的投资理财,使税务局成为你致富的助手,才是正面的做法。
第八步,限制财务风险。百万富翁大多都能量入而出,买现成的西装,开普通福特车,在平价商场购物,他们通常都不爱频繁换工作,不生一大堆孩子,不搬家,生活没有太多意外―――稳定性是他们的共同特色。
年轻的你,现在就设定一个理财目标,有了自己心之所向的目标后,当面对开源节流时所需的坚持,将会变得容易许多
问题二:怎样才能成为亿万富翁?跟我混吧我正在朝这个目标奋斗很快就实现了
想成为亿万富翁先说数目上在中国要过1亿人民币在美国要过1亿美元 1亿美元大约==6.5亿人民币所以赚1亿人民币不是地球上说的亿万富翁而是中国的亿万富翁因为福布斯排行榜以美元为标准。
想赚过亿的财富(美元)给你点建议:
1首先改变观念头脑里的想法。大部分人认为赚大钱很难赚过亿的更难,你要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和大部分人想的一样你这辈子就废了,注定平凡。要有这样的想法:“金钱遍地都是,赚钱很容易,我一定会成为亿万富翁。”
2强烈的欲望。如果你抱着我找个稳定的工作一个月赚个 3或5千的工资(或更多就算一个月赚10万也不能成为亿万富翁),然后试着去想成为亿万富翁的心态,不成功就不成功,还有个不错的工作收入活着,你只要这样的想的人基本上就不能成为亿万富翁。你要这样发心:我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大多数人都认为不能的我才要实现,如果你定的目标人人都说能实现,那还叫目标吗?目标是用来挑战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更加成长。
怎样做能表现你有这样强烈的欲望呢,你一天24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去想这个目标,不游戏不赌博不和别人闲聊一句话绝大数时间专注这个目标。
3不断地看书看那些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的经历看现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业。远离你身边那些负面思想的人少和他们聊天
4过亿的财富不是靠勤劳转来的更不是简单的努力赚来的,如果你的老板告诉你努力就能发大财你就上当了那你只是帮他赚钱当然你也获得一小部分利润,过亿的财富要靠因缘是你过去世种下的善根修来的的福报,一句话:过亿的财富是你的阿赖耶识也就是潜意识帮你创造出来的因缘。
5赚过亿的财富的核心关键是拿出一个具有创意的想法这个想法能帮助很多很多人解决为题或满足欲望怎么样做才能拿出这个具有服务很多人的创意的想法呢?请看第6点
6祈祷不断地陈述自己的目标比如这句话:“金钱遍地都是,赚钱很容易,我一定会成为亿万富翁。”你用确信的的语气去陈述你的潜意识就会就收时机到了潜意识就会提示给你一个好的想法你要立刻记下这个想法所以身边要随时准备个笔和纸。
呵呵,时间不早了,还有很多的不说了,希望朋友你是真的想成为亿万富翁,不是随便提问问,也希望看到这段话的许多朋友从中受益改变想法成为亿万富翁。推荐朋友们看一本关于致富的书籍
叫《思考致富》作者:(美)希尔
财富不是险中求而是财富心中求“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问题三:如何成为亿万富翁英国伟大的作家萧伯纳说:“在这个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如果没有机龚可抓,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
坐等机遇的垂青是非常危险而愚蠢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情感,
对待事业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寻找,不要总是等待别人告诉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应该
怎么去做。
所谓“行动创造机会”。人最大的不幸往往源于我们自己的懒散,只有积极果断地克服
惰性,才能以主动迎接挑战的行为,收获主动工作的习惯和主动的品格。现在市场的竞争,
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大浪淘沙,自己不努力只有被摒弃。主动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机会,增加
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加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社会、企业只能给你提供道具,而舞台需要自
己搭建,演出需要自己排练,能演出什么精彩的节目,有什么样的收视率决定权在你自己。
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市场不是等来的,生意永远不会自己上门,市场也不会自动向
对你有利的方向发展。要主动出击,不要怕挫折,怕受伤害,学会主动出击,做事业的主人,
这样才不会庸庸碌碌地渡过一生。
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只要能够主动出击,到处都存在着机会,主动的人掌握先机,
开拓市场,被动的人任人宰割,失去市场,机会属于主动出击的人。
机会是带翅膀的,如果你不珍惜,它就会飞走,一旦飞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生命中
又有多少机遇让我们去浪费呢?也许错过了就永远也无法挽回,因此我们要主动出击,努力
抓住每一个机会。
问题四:怎样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人有梦想不是坏事,但也要有界限,你要那么多钱为了什么呢,你要是为了玩的话,我劝你不要幻想了,爱迪生是个梦想家,但也是一个实际家,他敢做,他为了一个连人都想不到的事情做到低,为了完成目标,他可以放弃一切,最后呢,我们有没有给他算过命呢,没有,是他为自己算的命不是吗,因为他知道他会成功的,那你呢?空想是不是有结果呢?有,一无所有。怎么做呢,人都有2只手,一个头,一天都有12个小时,所以自己就是一个宝藏,自己就是招财者,为什么向别人请教呢?只要你认为能成功,你就能成功,你相信你自己你就能,你就能,朝着自己的目标行动,成功永远跟随着你!
问题五:如何成为亿万富翁?一分钟亿万富翁速成法
■渴望富有,致富第一步
「有钱人是怎么想?」了解自己怎么看待财富吗?透过阅读与演讲,你可以多认识一个可行的理财术,不用担心钱够不够用,更可以保有人生中最单纯的快乐。
马克韩森说,不管你的现状如何,赚到第一个百万美元的第一步,就是:下定决心。决心就是「渴望,再加上信念」;接着,付诸行动。
■三个阶段,成功有公式
常听人抱怨:「我没有高学历、没有显赫家世背景,更没有娶富家女的命,这辈子大概就是领微薄薪水终其一生。想当亿万富翁,下辈子吧!」
但马克韩森告诉我们:「强烈的渴望是成为亿万富翁唯一需要的资格,无畏无惧的行动是唯一必要的证书。」其它一切都可以借用或购买,可雇用拥有很多学位的人,也可以把拥有金钱、技巧和经验的人组成团队。
渴望,也就是说,你必须真心的想要富有;信念,你必须相信自己可以赚很多钱;接受自己,打从心里相信自己应该很富有。马克韩森建议,运用亿万富翁的技巧和策略,循着他们那一套创造财富的态度和信念,便能逐步踏上亿万富翁的财富山脉。
绝大多数的亿万富翁都具有一些共通的特质,马克韩森经过多年研究,把理财术分成三个阶段,称之亿万富翁公式:「梦想、团队加上主题,等于亿万富翁之道」。
◆梦想:建立亿万富翁的心态,也就是自信和强烈的渴望。
◆团队:吸引导师和高明的伙伴,协助你实现梦想。
◆主题:选择和运用一种以上的基本致富之道,迅速赚钱。
■找到导师,学习模仿之
如果你希望创造财富,可以借用杠杆作用的力量。杠杆作用有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是你希望实现的目标。(美梦)。
明智的亿万富翁注重能够促进人类富裕、增加价值的美梦。随着财富累积到百万美元之后,明智的亿万富翁会充满感恩之心。
第二部份是支点
你就是支点,要以你为中心,把杠杆撑起。
第三部份是杠杆力量。
目标和支点准备好,成功与否要看杠杆的长度和强度而定。杠杆越长,移动目标所需要的力量就越少,长的杠杆工作起来比短的杠杆轻松、快速。明智的亿万富翁知道速度是企业经营的新货币,因此会创造长而有力的杠杆。
财富杠杆怎么启动?借力使力就是答案。
借力使用的杠杆作用等于速度,如果你希望快速创造财富,书中提到放在财富杆上相对于梦想另一端的六种力量,每一种方式都会加快你举起梦想的速度。
「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首先,先找出帮助你成为亿万富翁的导师。这位导师曾经攀登过亿万富翁山脉,知道地形如何,有什么挑战和陷阱,知道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导师知道捷径、省时的窍门和小技巧,让你不必为了改正新手所犯的错误,而损失时间与与金钱。
■黄金伙伴,团结力量大
机缘式导师可能是能够让你改变人生道路的任何东西,例如威胁生命的疾病、失业、看了一本有影响力的书籍、或遇到另一种生命形式。当你发现自己缺乏某种态度、认知、技巧、习惯、技术或策略,这种情况则需要务实型、严肃、坚持以及能每天接触到的实践式导师。透过学习与模仿你心目中的英雄,让他们的成功故事来启发你。
「四个人跑完一千六百公尺接力,比一个人跑完全程大约快两秒钟。」如果你希望达成致富目标的速度加快,找一个团体,藉由合作关系让参与的人更快、更轻松的创造更多成就。
具专案性质的工作可划分成四种类:方法、策略、分析、成果。
这四种工作可以叫四种人互相搭配着去做,分别以动物特性分类:
兔:随意思考的点子王
鸟:拟定策略的高手
鬼:善于指出问题,相信经过验证有效的传统解决之道
松鼠:注重细节,善于一步一步的实施。
在团队中,每一种工作形态至少都应该有一位。协调一致的团队表现总是胜过个人,正确组成这种团队,会......>>
问题六:怎么才能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有梦想不是坏事,但也要有界限,你要那么多钱为了什么呢,你要是为了玩的话,我劝你不要幻想了,爱迪生是个梦想家,但也是一个实际家,他敢做,他为了一个连人都想不到的事情做到低,为了完成目标,他可以放弃一切,最后呢,我们有没有给他算过命呢,没有,是他为自己算的命不是吗,因为他知道他会成功的,那你呢?空想是不是有结果呢?有,一无所有。怎么做呢,人都有2只手,一个头,一天都有12个小时,所以自己就是一个宝藏,自己就是招财者,为什么向别人请教呢?只要你认为能成功,你就能成功,你相信你自己你就能,你就能,朝着自己的目标行动,成功永远跟随着你!
问题七:怎么才能从身无分文,变成亿万富翁。赚大钱还是有机会的,选择当老板吧. 1首先要选择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 2要当老板为别人打工绝对不会成为巨富 3提供一种有效服务,或一种实际产品,靠写作画画变成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无限小,而在营销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发大财的机会较。 4如果要坚持用自己的灵感来创业最好选择娱乐业。 5不论你是演员还是商人都要尽量增加你的“观众”在小咖啡馆唱歌的人赚钱一定比不上为大唱片公司录唱片的人。地方商人不会比全国性商人赚钱多。 6找出一种需求然后满足它,社会越来越复杂,人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做先发现这些需求而且满足他们的人,也是最先成为富翁的人。 7要敢采用新的产品和方法,它们会带来新的财富。 8如果你受过专业教育或有特殊才能,要充分利用它。 9着手任何事前,先做研究,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金钱。 10与其一直都想发大财,不如想象如何改进你的事业。事业进行顺利,财富就会跟着来。 11可能的话进行一种家庭事业,那样可以减少费用,控制也比较容易。 12尽可能减少开支,但不能牺牲你的品质,否则你等于慢性自杀。赚大钱的机会不大。 13跟同行朋友维持友谊,他们可能对你很有帮助。 14把尽量多的时间花在事业上,你必须先牺牲一点家庭和娱乐,直到事业站稳为止。 15要敢自己下决心。 16要敢说实话,拐弯抹角只会浪费时间。 17要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犯错不是罪过,犯错不改才是罪过。 18不要因为失败就裹足不前,失败是难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从中可以学到正确的方法。 19一旦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立即把它放弃。 20不冒承担不起的风险。 21连续投资,不要让你的利润闲着。 22请一位高明的律师,他会替你节约更多的金钱和时间。 23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 24请专家报税,一位高明的税务专家可以提你免很对税。 25保持健康心理很心灵平静,否则再有更多的钱也没什么用.
问题八:如何才能在一夜之间,一位穷人变成亿万富翁做梦是最快的。呵呵。
一夜暴富的情况是有的,比如彩票中奖,这固然很好但是概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努力,积累起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体会到了向成功努力的快乐。人生的理想境界是: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所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吧,不断的超越自己。等到你实现了目标的那一刻,你就会发现:原来所谓名或利,都只不过是社会对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而自己最快乐、最满足的时光,是实现目标的那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努力吧!
怎样才能成为有钱人呢?首先是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这是打造致富基因的第一步。
其次是要像有钱人那样去思考,有钱人的思维方式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最后,不少有钱人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往往有着独立的价值观,而且也会利用一些小技巧来拓展自己的商业机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的体现,也会最终影响到你事业的成败。
时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同样是个人,有人显达、富有、成功?有人平庸、穷困、失败?看看我们的周边,谁不希望能摆脱贫困成为有钱人,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就有许多人把这归咎于命运,也有不少人在暗自感叹机会的不公。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有人说这取决于能力,难道能力是天生的吗?为什么别人的能力很强而你很差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天赋存在差异,但差异很小,你无理由归罪于你的天赋。有人说取决于知识,为什么别人有知识,而你没有知识呢?难道你不具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吗?而且知识并非是决定人的关键因素。有人说这取决于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说取决于机遇,那为什么生活把机遇赐予别人,而不会给你呢?
一连串的问题会不会让你有所触动,其实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你自己,成功离你并不遥远,如果你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并且找对了创业的路径,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有钱人呢?什么时候起步都不嫌晚,而现在你要做的,就是首先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改造。
二、中国与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差异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一位旅居国外的人士说:“真让人奇怪:在中国,人发了烧,我们都用“闷汗”的办法给他降温;而在外国,人们却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疗发烧。这太残忍了!”这种治疗方法上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表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的一个“情”字?!
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
(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我们无力去分辨哪一种文化更为优秀。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两种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发展与完善。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随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关于《中国式人生》怎么达成百亿富翁_中国式百万富翁和如何才能成为亿万富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